臉上長滿紅斑患上紅斑狼瘡症 80後女教師:我得到了堅強和勇敢【有片】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19/04/10 18:32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30

分享:

分享:

紅斑狼瘡暫沒根治方法,但Wing Wing仍積極面對,發放正能量。

紅斑狼瘡悄悄於2012年出現,當時是Wing大學生涯的最後一年,也剛好是實習期。患病後的Wing需要長期服藥,疾病無法根治,也有惡化風險,也不能直接接觸陽光。不過家人和朋友的關懷,好比一個個小太陽,燃亮和溫暖了她的內心。

初期徵狀為掉頭髮,Wing認為是壓力大所致。

我從來都沒試過這樣掉髮,當時以為因不夠時間休息和壓力大。實習完結後頭髮很薄,故剪短了,之後亦沒類似症狀。

直至出來工作,Wing開始有關節痛。起床時手指屈曲,出現「晨僵」,伸不直五指。她指隔幾天就有這個情況,曾特意用身體壓住五指,強行拗直手指,痛到不得了。

面對惡疾紅斑狼瘡,樂觀的Wing幾乎沒哭過,她坦言全因有家人的支持,故不會軟弱。(曾有為攝)

病徵嚴重輾轉2年確診

掉髮源於壓力大,手指僵硬因為改簿勞損,Wing將身體異樣歸咎於教師工作。臉頰初期有些紅點,Wing也以為只是皮膚敏感,一直都找不出病因,直至2014年暑假,臉上紅斑的範圍愈來愈大,鼻樑、兩頰、額頭都有。

看普通科醫生,塗過幾天類固醇藥膏也沒用。我試過很多方法,如學人用麥皮洗臉,也試過打類固醇針,退了一會又再復發。

紅腫的位置太熱,我拿了冰箱內的冰墊,直接敷上去。但問題仍未處理,好沮喪,發現用甚麼方法都不行。

最嚴重的時,Wing的臉上長了蝴蝶斑,紅腫難退,摸下去更感熱燙。(被訪者提供)

不止這樣,Wing更連續10天發高燒。服藥後退燒一會,未幾又再發燒。身體徵狀層出不窮,兜轉約兩年後,終於在2014年8月初確診紅斑狼瘡。當時距離開學還有3個多星期,Wing便趁這段時間積極治療。

我在網上查病症資料,9成都是負面的,會死、對生命和器官都有威脅。幸而醫生會建議我應如何治療、用甚麼方法控制病情。

無法根治 只盼病情穩定

拖拉2年,對紅斑狼瘡患者來說,其實有很大風險。因病毒隨時侵襲腎臟,有不少患者亦因而患上腎炎。現時Wing要吃5種藥丸,當中包括鈣丸和維他命,公立與私家醫生交替覆診,一年4次。

紅斑狼瘡暫沒根治方法,只可一直依循身體報告,留意各種指數來觀察病情。病情穩定則可以減藥,至今Wing曾減藥2次,惟因身體反應不佳、再次出現病徵,故需再加重藥物養病,類固醇由每天2.5mg,變成每天15mg。

(曾有為攝)

始終期望病情會轉好,加藥後身體負荷也更重,不想一直都吃這麼多藥。每次的期望都比上一次多,覺得病了幾年,應該要進入穩定期。

服用類固醇會引致胃部不適,也有骨枯風險。其他副作用如臉和肩膊變腫,及睡眠質素差。Wing最擔心年紀愈來愈大,機能或不太理想,隨年齡而衰退。

心中的溫暖陽光

紅斑狼瘡患者不能接觸陽光,Wing外出要撐傘和塗足防曬。同時身體易於感染和抵抗力低,刺身需少吃,要避免豆類、菇菌類和含雌激素的食品,坐交通工具時也會帶口罩。幸好,現時Wing的身體沒再出現明顯病徵,情況暫算穩定。

面對惡疾,樂觀的Wing幾乎沒哭過,她坦言全因有家人的支持,故不會軟弱。

假如我不開心,家人就會擔心。他們不常提起我的病,會從日常生活觀察我,如有否足夠休息、注意飲食。他們對我有信心,知道我可以處理病症,亦可以自行調節。

基於愛錫和擔心,父母和姐姐盡力為Wing送上適量支持,避免關心過多,令Wing不覺得患病的自己是異類。

他們令我感受到,患病也不是一件很嚴重的事,也沒有找偏方治療,媽媽每次覆診都陪住我。

除了家人的照顧,更有朋友親手製作兩本「給紅斑狼瘡患者的筆記」送給Wing和其家人,雖觸不到陽光,但有家人和朋友的愛,太陽早已活於心中,濃厚的暖意令她相當感動。

朋友親手做的筆記令Wing相當感動,內裏有戒口須知、如何照顧病人、正能量報道等資料。(被訪者提供)

正面樂觀面對

現職小學教師的Wing,工作繁忙又辛苦,但她從沒想過放棄,也視教師為終生職業。她說:「我曾聽過一個講座,校長說︰『教師常說要以生命影響生命,但要思考的是,你以怎樣的生命去影響其他生命?』」

我生命究竟有何特別的地方,值得影響我的下一代?可能我現在的經歷,我依然可以繼續樂觀地面對,我以此影響我的小朋友。

所以我班的班花是太陽花,向着陽光生長,是一種心態。

太陽花的花語:朝陽而明朗,溫暖而快樂,是Wing的人生格言之一。(被訪者提供)

敢於面對頑疾,也敢於積極生活,一切源於相信生命中的美好。Wing形容現在的生活為幸福和美滿。

雖然我好像失去了健康,但同時因為這樣,我得到了堅強和勇敢。

因為病症,我更感受到家人和朋友對我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懷,也學懂更加珍惜身邊人,因為原來有些東西會突然失去,擁有並不是必然的。

撰文 : 吳霆俊 TOPick 記者